有人说,姜文是极致英雄主义的狂徒。他的霸气狂放、野心勃勃在他的电影镜头里都显露无疑,2011年上映的《让子弹飞》里无所不能的张麻子,更是将姜文的精英主义推向高峰。
有人说,姜文是极致英雄主义的狂徒。他的霸气狂放、野心勃勃在他的电影镜头里都显露无疑,2011年上映的《让子弹飞》里无所不能的张麻子,更是将姜文的精英主义推向高峰。
姜文从来都不否认个人奋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年轻时他就不会“自谦”这一套。台湾影评人焦雄屏曾经问过姜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那么多导演,哪个最优秀?”姜文不假思索地答道:“现在没有,以后会有。” “谁?” “我!”
在外人看来这小子太狂,心气太高。但在姜文眼里,这叫自信,也只有自信才能把一件事儿干成、干好。
姜文的自信从来都不是上下嘴皮子一动,说说而已。它源于几千几万个夜以继日的钻研苦读,源于他内心对于电影的热爱与偏执,它是时间与汗水累积物化为个人的底气。
当天才还不是天才的时候,第一句说的从来都不是“我行”,而是“为什么”。
“为什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
这是姜文在中戏上学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老师们刚开始还能耐心解答,但万物之源,到头来谁又能真的说得清?专业有专攻,再渊博的学者也架不住十万个为什么。到后来,几个授课老师看见姜文都得绕道走。
没人告诉他,他就自己找地方钻研。那段时间,他爱上了雕塑。时常泡在画室里,一待就是一天,照着周围老师同学的模样来雕像。
姜文后来解释道:“生活中要研究人最细微的东西,有意识用泥塑来训练自己。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有时候,转瞬即逝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它能帮你想明白很多事儿。”
就靠这股偏执劲儿,姜文到毕业时,无论是表演能力亦或知识水平,都在班上数一数二。
再后来出去拍戏,这点偏执与执拗也一点都没改。
拍摄电影《红高粱》时,姜文和导演张艺谋从开机吵到杀青,有时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就这么折腾出了个震惊世界影坛的大作。
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初见米兰时家里挂着的那张照片,足足用了4本胶片,从 23040张照片中才挑出1张来。
《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大摆鸿门宴,姜文、周润发、葛优影帝同台,煮酒论英雄的重头戏,姜文为了营造如临大敌的紧迫感,拍了十几万胶卷。
这种对于细节近乎偏执的苛求,是因为在他眼中,戏大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