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李安,尤其对他身上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和从容不迫充满敬意,但我并不喜欢他的电影。据我所知,李安有三部电影获过全球大奖,但我全都不喜欢。
我欣赏李安,尤其对他身上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和从容不迫充满敬意,但我并不喜欢他的电影。据我所知,李安有三部电影获过全球大奖,但我全都不喜欢。李安拍功夫片十分外行,《卧虎藏龙》的武打场面尽是玩虚的,人可以飞檐走壁已不算什么了,竟可以在水面上如履平地,站在竹梢上晃悠着较量,甚至可以飞翔在半空中打斗,这一切实在假得可以。
与香港的刘加良、袁和平、徐克、王晶、陈嘉上等制作的功夫片相比,李安在这方面的差距不是以道里计。据说片子还想给观众上一点人生哲理课,但也是云山雾罩虚头八脑,让我辈愚钝之人实在难以领悟。《断背山》中除了那些美国西部风光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其他的实在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在充满诗意的山水间,两个大男人半夜在帐篷里干那见不得人的事,在我看来,就好比往美丽的花丛中撒一泡尿,往一池清水里吐几口痰,实在让人恶心。虽然同志现象古今都有,但毕竟不是主流,而是一种变态的人类性行为。
《色戒》我认为也是一部平庸的电影,我至今没有找到其获奖的证据。
我读过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我不喜欢这个才女的小说,有故事不好好讲,不认真看两三遍仔细琢磨不明白她想说什么。电影对原著充分尊重,也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编,尤其补充了大量细节,把小说并不精彩的故事通过画面和镜头变得具有情节性。
一部电影要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一般首先要有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像《太阳照常升起》那种故事讲得颠三倒四的电影观众是不会喜欢的。与许多获奖电影相比,《色戒》的故事并不生动,在冗长的140分钟里,情节发展太过缓慢,也没有把特务王佳芝爱上汉奸易先生的过程令人信服地表现出来。但李安苦心孤诣地为这部片子挖掘了几个卖点,让中国人争先恐后往电影院钻。
性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王佳芝这样一位失去父爱的女大学生,虽处在轰烈烈的革命年代,但意识深处渴望有人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周围几个岭南大学留亡香港的同学包括麦先生和邝裕民,大都属于那个年代的革命狂人,他们对漂亮的王佳芝虽时时不乏性的注意,但更多是想如何利用她达成他们革命的目的。
为了让王佳芝获得性经验去勾引汉奸易先生,有过嫖妓史的麦先生拿走了她处女的贞操,这在王佳芝看来只是革命的一部分,而根本与爱情和快感无关——在革命的年代,就连女人的身体也被充公,这是女人的悲哀。当男人孱弱到只会利用女人出门革命而自己只能躲在屋子里吓得发抖的时候,男人在女人眼里就猥琐得一钱不值了。
另外一方,汉奸易先生是个有妇之夫,多年与女人的交道使他拥有丰富的性经验,他知道如何取悦女人。他又是一个活过今天不知明天的汉奸,内心时时充满紧张与恐惧,他渴望有爱,渴望安宁,想从年轻漂亮的王佳芝身上得到心灵的麻木与对现实的忘却。这复杂的心态注定了他在性行为上变态的表现,他对王佳芝的第一次下手其实就是强奸,正当观众以为王佳芝会对此表示反感时,没想到这个女大学生恰恰喜欢这样,并自此对易先生慢慢产生了好感和爱意。
从此,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天天等着易先生的到来。SM文化在中国并不发达,李安让一位外国编剧把它引进了这部电影。都说大陆公映的片子删去了十几分钟床戏,谁都猜得出来,这删去的床戏一定是美女与野兽滚做一团,近身肉搏,惨叫声声。这不是商业卖点又是什么?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恋爱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很不少,印象最深的是巴金的《雾》《雨》《电》,还在普罗文学如蒋光赤的小说,往往是几个狂热的革命青年聚在一起,把革命当成狂欢节。他们究竟是因为性的冲动而致革命,还是因为革命而产生性冲动,实在分不清楚。总之,革命往往离不开性。
当年潘汉年觉得性冲动对革命有妨碍,便把自己给阉了。但有几个革命者能像潘汉年那样疯狂?某在那么艰苦的战争年代,上有飞机大炮下有围追堵截,仍能始终做到革命恋爱两不误,长征路上女人娶一个扔一个。
所谓革命,说到底就是权力之争,有权力争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性的事件发生。在这部片子里,不仅有年轻幼稚的大学生的革命+恋爱,也有残酷血腥的汉奸的反革命+恋爱,总之充满性与暴力。不仅西方人对中国那段特殊年代的革命与反革命事件有浓厚兴趣,就是中国现在的年轻人,也对那个陌生年代的神秘怀有一份好奇。这部片子满足了许多年轻人对那个革命年代的窥视欲。
以前的革命题材电影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要么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要么是彻头彻尾的奸邪恶人,主流意识形态决不允许那种半人半鬼的形象存在。在这部电影中,代表革命的王佳芝最后竟成了帮助汉奸逃跑的叛徒,而十恶不赦的汉奸易先生竟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他的恐惧,他的孤独,他对爱的渴望和对爱的追求,这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产生新奇感和陌生感,令人不由得对正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人类在制度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所有行为,从根本上说也许最终都要受制于人内心深处的人性驱动力?当人性被唤起之后,所谓的革命与反革命,两者的明显界线也许趋于泯灭了。虽然电影对王佳芝和易先生心理的复杂与转换刻画得并不充分,但这仍不失为这部片子的一大卖点。西方人爱拿人性这东西说事。
至于这部电影的其他方面,如音乐几乎不给人什么印象,画面大多是阴暗的显得那个年代电力不足阴霾满天,服装也没有什么特色和难度……总之,方方面面都无足够的理由让这部电影获得金熊奖。
这使我猛然猜想,李安背后也许有一个老谋深算的炒作班子,他们甚至可以对奥斯卡和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产生影响,让他们把李安成长的文化背景和他背后极其庞大的电影市场作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因素,让他们明白李安获奖能使无数中国人纷纷从口袋往外掏钱,从而推动全球电影业的发展和走红?
我就是怀着这种心理进电影院的。我恶俗不堪的想法是,既然它获了奖,不管是好是坏我都要去看个究竟。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有了上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