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单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它是勉强合格的。作为一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献礼来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金刚川》单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它是勉强合格的。作为一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献礼来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电影用三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夏季反击战里,为了配合攻打金城的部队,提供支援,志愿军需要在美军飞机的干扰下,修筑桥梁跨越一条名叫金刚川的河流的故事。
单从电影本身来看,这种不同视角讲述的表达方式,按理说有黑泽明的《罗生门》金玉在前,照葫芦画瓢也不至于坏道哪去。但区别在于《罗生门》所讲的故事并非基于史实,作为一部虚构的情节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电影视角的本身优势,去反应不同环境,身份的人在不同立场下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与行为。《金刚川》有意去模仿这样一个切入角度,却又无法忽视这部电影本身所背负的责任与意义,结果只能是导致《金刚川》既无法展现出多立场的价值观冲突,又无力去深究志愿军的深层内核,最终只得变为一部用力过猛展现军人勇气,血性的中折之作。
毕竟,它的英文译名sacrifice(牺牲),可以适用于任何战争题材电影。
提到战争电影,就不得不把最近同样作为管虎导演之作的《八佰》拿来作比较。异曲同工处在于,你可以在两部电影中看到相似的设定—兵痞性格的人物,也具备之前所说与《金刚川》相同的特点—牺牲。但八佰故事原型本身的性质也在于此,所以也不足为过。终归结底来说,我们还是站在战争之外,我们应该心怀感激,也应该重新审视。无论是《八佰》亦或是《金刚川》,都没有达到中国军队的精神内核,人民与信仰。并非不知道,而是不相信。企图只用单纯的壮烈牺牲来博取人的感动,并冠以献礼的名义,这与诈骗无异。
我要说的是,我们的战争电影局限于这样一个思想精神内,要么从宏伟壮烈的牺牲中展开一种催人泪下的感动,一如《八佰》,一如《金刚川》;要么以上帝视角展现反战思想,冲突对立不再是敌与我,而是人性与战争。一如《南京南京》,一如《集结号》。有没有一种新的方式,能够不再为了感动而感动,不再为了宏大而宏大,去重新诠释这些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去重新诠释战争。这是电影作为艺术的重担,这是电影作为媒介的义务。
当然,《金刚川》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如之前所说,它单作为一部电影来说,不论从人物,场景,摄影,表演,特效等来讲,在某些方面它甚至可以达到优秀。其次,三个月的时间从筹备,制作到后期,交出这样一份答卷,意味着我国的电影工业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
最后说点八卦的,电影第四阶段的“桥”,志愿军战士们用肉体撑起的桥,敌人的炸弹被震慑到只敢落在旁边的河流之中,甚至没有一发炮弹敢于直面桥体,仿佛置人于一种魔幻现实主之中。再加之管虎导演在采访中戴着一顶美军帽子,不禁让我怀疑,这是否是对现当代集体价值观的一种讽刺。
它可以是,它可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