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小丑》没能在内地上映,不过对这个片子感兴趣的人应该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看过了。 讲真,第一次看这部火爆世界的电影,还真有点不喜欢,因为实在太压抑,也太丧,傻傻分不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在这些杂乱的信息中穿梭了将近两小时,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几场暴力场面,就只剩下杰昆·菲尼克斯近乎疯魔的表演。尤其是他几乎要撑破皮肤而出的骨头,看的时候实在是惊心动魄。
虽然《小丑》没能在内地上映,不过对这个片子感兴趣的人应该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看过了。 讲真,第一次看这部火爆世界的电影,还真有点不喜欢,因为实在太压抑,也太丧,傻傻分不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在这些杂乱的信息中穿梭了将近两小时,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几场暴力场面,就只剩下杰昆·菲尼克斯近乎疯魔的表演。尤其是他几乎要撑破皮肤而出的骨头,看的时候实在是惊心动魄。
可看第二遍的时候,观感有些微妙的变化,因为看第一遍是带着超高期望看的,第二遍是带着问题看的。带的“问题”再平常不过:“小丑”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那个地步的?就像香港一些年轻人一夕之间从“好人”变为“恶魔”,人们最大的困惑也是:他们究竟是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不用说,原因肯定是综合的,复杂的,多面向的,比如政府的无所作为,整个社会的冷漠对立,而且在这诸多原因中,必定会有一个原因是压倒“小丑”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他母亲的欺骗。著名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提到过一个论点:“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亚瑟和母亲的关系表面上是相依为命,实质上是欺瞒与伤害,当现象被戳破本质坦露出来,可想而知这样的“关系”会导向亚瑟怎样的世界观。
其实在看第二遍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尝试从电影跳回到现实中来。今天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官员不作为等等,就连我自己也是一样,经常会不解,为什么要管这么多,为什么就不能自信一点,让人说话,天又不会塌下来。一些情绪疏导开了,也就开了,抱怨几句之后还是该干嘛干嘛;可总有人走到了死胡同,走上了极端,认为自己的不如意都是政府的错,都是他人的错,并通过制造惨剧来泄愤,比如砍杀手无寸铁的幼儿园小孩,使用汽油点燃公交车,这样的事情过去几年发生过太多次了。
《小丑》将这种“小人物的挣扎与抉择”演绎到了极致,因为亚瑟受到的“不公”是极致的,于是他最终的“选择”也注定是决绝的、癫狂的。但亚瑟最终走上不归路,究竟是政府的错,社会的错,还是他自己的错?或者说,主要矛盾是哪个?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有很多个假设:如果亚瑟没有被同事出卖,如果亚瑟没有被boss开除,如果他与邻居苏菲的恋爱是真实的,如果他从小没有被虐待,如果他母亲没有欺骗他,如果主持人没有嘲弄他,如果周遭人稍微给他点善意……
当所有的这些“如果”都集中在亚瑟一人身上时,源头就显得尤为重要。亚瑟的“源头”是什么?就是从小被母亲和母亲情人虐待的事实。他之所以会狂笑不止,之所以会将自己人设为给世界带来欢乐的“喜剧演员”,其实都是童年的阴影在作祟。
就像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的:“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亚瑟治愈童年的方式,就是不带有任何负罪感的永无止境的屠戮与复仇。
第三遍看《小丑》,是在香港飞北京的航班上,这一次没有带期望,也没有带问题,纯粹是为了通过亚瑟与“小丑”的搏斗,来感受杰昆·菲尼克斯惊为天人的演技。
从开始到弑母前,亚瑟与“小丑”的搏斗都是占上风的,至少他还保留着一丝人性,笔记本上的那句“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以及几次的自杀练习,都说明亚瑟原本是想着自杀而非将枪口对准他人,可当得知了自己被领养被虐待被“母亲”欺骗的真相后,住在他心里的那个邪恶“小丑”大获全胜,开始主宰他的一切。
所以亚瑟在弑母前才会说出那句话——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它是一出喜剧。因为如果一个人loser到只能将枪口对准自己,那肯定是“悲剧”,可如果将枪口对准他人,不仅能体验嗜血和屠戮的快感,还能受万人追捧敬仰,不就是“喜剧”么?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小丑”,每个人的一生中也始终有两种力量、两个声音在撕扯、交错。一种力量和声音告诉我们,要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成为称职的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女儿、儿子,另一种力量和声音却在时时将我们推向邪恶的边缘,于是在挣脱了熟人圈之后,我们开始变得不宽容,变得气急败坏和愤怒,有时候想想都会后怕,自己怎么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以上,是我看过三遍之后的粗浅想法,也因此明白为什么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了。因为它至少警示我们,人性这个东西,好比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间签下的契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真的经不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