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这天,一条新闻刷爆了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的朋友圈,就是鼓浪屿申遗成功,这条新闻轰动了整个福建旅游界。
继7月7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之后,7月8日这天,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我们特邀请正在此次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专家撰写文章,为大家解读鼓浪屿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鼓浪屿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的西南,宽600米的海域“鹭江”将厦门市区与鼓浪屿分割开来。这处冈峦起伏、绿树成荫的岛屿,因其西南海滩上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鼓浪石”,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而在明代得名“鼓浪屿”。
这里曾上演过波谲云诡的历史剧情,它曾是明代郑成功屯兵操练、对抗清兵的军事据点,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批开辟的口岸之一,还曾是甲午战争后清廷为请列强“兼护厦门”设立的公共地界……另一方面,鼓浪屿又每每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见证者,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足球队、幼儿园都在此创立,近代的林语堂、弘一法师、马约翰、林巧稚、卢戆章和当代的舒婷等知名人物都曾与鼓浪屿结下不解之缘。
鼓浪屿上的厦门装饰风格建筑
在鸦片战争之前,鼓浪屿基本上是一个海岛聚落。鼓浪屿岛最早的记载在宋代(10世纪),被称为“圆沙洲”或“圆洲仔”。此后至1840年鸦片战争,它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在岛上形成文化积淀。同时,由于鼓浪屿岛独特的沿海地理位置与海岛特性,使它较早地通过海上贸易,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及日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个阶段,闽南文化族群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以日光岩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种德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大夫第等传统士绅宅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